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语文教师课程改革的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综合性学 习能力有所增强。但是,依然存在“淡化语文基础知识传授,虚化语文基本能力训练,弱化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培养”的现象。
当前,正在修订的《课标》里将进一步强调先进的语文教学观念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落实的问题,强调操作性的问题。
所谓语文者,是老师引导学生练“语”习“文”也。语文课,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不要给学生增加过多任务和过重的负担。
当今语文教学应该关注什么呢?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以人为本”;其次,“以文为本”。是“以人为本”和“以文为本”的统一,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追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到底涵盖了哪些内容?
1、理解和信任学生。
理解的前提是了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焦虑。这种了解不是静态的了解,而是动态的了解。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力求把学生的状态调整到最佳。
2、尊重和宽容学生。
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尊重的基础上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传统美德,儿童好奇、好问、幼稚、莽撞,有许多是在成人看来不可理解的弱点和缺点,其实这正是本真的儿童,是儿童的本色,需要老师耐心细致的呵护。宽恕学生是每一个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
3、尊重学生的独特与创新。
独特性是创新的基础。它的表现形式是:与众不同、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另辟奚径。学生的这种独特性往往被误解为孤芳自赏、特立独行、孤傲不群,甚至是骄傲自大、个人英雄主义。儿童在课堂上所表达出来的看似有些有悖常理的东西,我们确要善于珍惜它,捕捉它,保护它,鼓励它。也许正是这种鼓励,把儿童的创造性鼓励出来了,把儿童的智慧鼓励出来了。
语文教学中“以人为本”是在“以文为本”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不仅包括“以生为本”,也包括“以师为本”。从某种意义来讲,“以师为本”是教育成败的关键,而“以生为本”是教育的目的和归宿。现在谈“以生为本”,常常忽略和弱化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不敢严格要求,不敢批评教育。其实,“以师为本”不仅关乎社会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以生为本”也不是学生的自由发展,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发展。所以,我们提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合理干预。做到“以学定教”和“以教导学”的辨证统一。
从教学策略上讲,除了谈“以人为本”之外,还要讲“以文为本”。要把“以人为本”和“以文为本”统一在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是各科的中心,“以文为本”则是语文学科的个性特点。
语文是人的语文,人使用语文的本身就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状态,所以,有一个哲学家讲:在语言中,尤其是在母语中,有一种在家里的感觉,体现了一种永恒的情谊。另一个哲学家说:人总是处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之中、自我与他人的对话关系,构成了我们生命的存在。所以,孤立地谈“以文为本”,把“以文为本”看成为纯粹地从书本上学习语文知识,容易步入学科主义、狭隘主义。但是,如果抽象地谈论“以人为本”,又容易模糊语文的特点,抹煞掉语文本体的特征,淡化语文的本身,从而使“以人为本”抽象化,边缘化。
因此,“以人为本”必须依托“以文为本”,“以文为本”必须渗透、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以文为本”的观点,就是要求语文教学做到“依托文本”、“紧扣语言”和“强调实践”。
“依托文本”是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实实在在地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当前教学中有脱离文本,过度发挥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不看书本,去大谈与书本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事情,美其名曰拓展延伸。而语文课上的非语文现象也是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应当主张读书,提倡“问题从课文中来,答案在课文中找”。注重有目的、有层次、有效果的读书。
“紧扣语言”,就是不放过课文中的词语,积累佳词妙句,对少数精妙的词语可以“咬文嚼字”,咬一咬,嚼一嚼,品一品,评一评,甚至写一写。
“强调实践”。语文课是学生的言语实践课,学生正是在练语习文中获得语文能力的。学生的主要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听、说、读、写”,目的在于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积累语言。
第一,在阅读教学中,要坚持“到课文中走一个来回”。读懂课文不是最终目的,在读懂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在读懂以后再回过头来看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是怎样遣词造句的,从理解内容,还要回到研究表现形式。
第二,要注意从整体入手,再到部分,最后仍然回到整体。后者指的“整体”是内容的整体、形象的整体以及表达形式的整体。
第三,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必要的讲解和分析。教师要组织、引导、点拨、疏通、启发、诱导,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准字音,辨析字形,品评词语,揣摩思路,体会感情,学习表达都要落到实处。
第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母语的特点,利用儿童学习母语的优势,开掘学生学习母语的广阔资源。
第五,在课内教学任务落实的前提下,要引导学生独立作业。当前作业形式单调,语文练习中,分散的、零星的练习很多,整合性、综合性的练习太少。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讲究“多读书,读好书,少做题。”此外,还要引导学生读课外书,教材是例子,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处理好“以人为本”和“以文为本”的关系,最后才能充分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统一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关于本色语文。
1、平平淡淡教语文。
平平淡淡教语文是一种心态。当今的公开课,要避免“课堂舞台化”“教师演员化““教学表演化”的现象。
2、简简单单教语文 。
简简单单教语文是一种形态。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很强,语文作为载体,其内容包罗万象,容易“乱花迷人眼”,深究复杂的内容却忘记了并不复杂的表达形式。当前语文教学,大家习惯把重点放在理解上,而让天真幼稚的儿童去理解复杂的内容很难。我主张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主张突出重点,凸显主体,理清主线,化繁为简,让教学过程更加快捷,学习方法更加简单,尽可能简化或缩短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要把握“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的“十字真经”,紧扣“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的““八字要诀”,强调“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四项要求。主张“精讲多练”。简简单单教语文更不排斥语文教学的综合训练,不排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不排斥对教学方法多样化和教学方式多性的这样一个选择和变通的处理。
总之,教学目标要集中,教学环节不要复杂,教学方法要简明实用。
3、扎扎实实教语文。
“扎扎实实”是一种教学常态。语文教学中,正确的废话多,无效的活动多,无价值的提问多。语文教学要把握规律,掌握方法,循序渐进,有时还要强调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不懂的就要反复讲,不会的反复练,直至熟能生巧。扎扎实实教语文不排斥生动灵活。恰恰相反,教学就是要实中求活,活中求变,变中求新,要让教学任务落到实处,教学方法简练有效。因此要根据学生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开阖有度,动静有节,疏密得当,快慢有致,呈现出波澜起伏的美,而不是平推式的铺排,机械式的训练。
4、轻轻松松教语文。
轻轻松松教语文是一种生态。现在老师感觉负担重。究其原因,就语文教学而言,要求太高,任务太多,挤得满满的,填得死死的,一堂课铺天盖地,倾盆大雨。为了让学生轻轻松松、开开心心地学习,教师要善于在教学留下空白,留有余地,留有弹性。所谓留下空白,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坚持和文本对话,善于从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中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作者写出来的文字中去发掘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所谓留有弹性,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势,能伸缩自如,进退有节,开合有度。一是由浅到深之间的弹性,使全班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都能自由选择、自主发挥;二是从一种思路到多种思路的弹性。教师要善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并梳理学生解决疑难的思路,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完成从一种思路到另一种思路的转换;三是从一元结论到多元结论的弹性,学生阅读文本,是重新创造的过程,因此要鼓励探讨多元结论。轻轻松松学语文,并非降低要求,放松训练,而是营造氛围,研究策略,讲求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聪明地学习,轻松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
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