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拳棒打有偿家教
本报讯“师生之间的感情被金钱所异化,其祸根在于有偿家教,有偿家教让师德无地自容。”3月9日,本报刊发了一篇《离开雷锋的日子,有偿补课让师德情归何处》,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
3月23日,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及教师违规办班有偿家教的处理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这也意味着市教育局对于有偿家教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校长都可能被免职
这份“实施意见”要求学校主动关心、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减轻教师过重的压力,同时又对教师违规办班和有偿家教开出了严厉的“惩单”。
学校查实本校教师违规行为一次的,责令其立即停止,并必须在24小时内将自查整改报告交给校长,学校取消其当年评职称和评优资格;同一教师违规两次的,认定其年度绩效考核不合格,实行职称降级聘任;同一教师违规3次及以上的,按程序给予相应处分,建议学校下一年度聘用时不予续聘或者解除合同。
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查实由学校组织的违规行为三次及以上,认定学校班子成员年度考核不合格,并按照程序免除校长职务。
对于名师名校长、特级教师违规的,在按照规定处理的基础上,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对其进行通报批评,市或区教育行政部门在本学期末将其调离原任教学校。
家长也要摆正心态
有偿家教问题由来已久,一直以来,“有偿家教”就像是灰太狼,可以被打败,但却始终无法被消灭。一些家长对有偿家教也是又恨又爱。
一个巴掌拍不响。确实,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有偿家教的原因归咎于学校和老师。在这个“有需求就有市场”的年代,我们家长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
“人家孩子都去补课了,自己孩子不去,岂不是要落后了?”这种心理在家长当中很普遍。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吴惠强说,事实上,集体补课是没有效果的,反而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带来种种危害:睡眠不足、个性缺失。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自己工作较忙,孩子离校后,不知道该去哪里,干脆送去补课算了。对这种想法,吴惠强非常不赞同:孩子的教育不是学校与教师单方面的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为了孩子成长,家长再忙,都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应试教育的独木桥是他们的必经之路,所以,做家长的不能让孩子留下遗憾。”这似乎是支撑“有偿家教”最充分的理由。吴惠强认为,考试是人才培养绕不过去的环节,孩子成长、教育本身都是有规律的,“有偿家教”就是对规律的违背,即使对应试教育,也是无益的。 本报记者 任文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