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面对教育,面对教师,教师教育的舞台---课堂。学习的效率重在课堂,如何让课堂更加活跃,满分家教为你支招。
如今,我们的很多课堂,教师不能追问教育的本质,缺乏教育信仰,却依然以权威自居,特别以为自己就是知识的拥有者、支配者、传播者。没有正确的学生观和课程资源观,更没有未来人才观。更多强调的是教学论,自然也就没有了以学生为本的正确的教学观了。如果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学生来看待,只当作一种工具或容器的话,我们的课堂必然只是技术训练场而已。教与学两张皮现象严重!“一言堂”、“独角戏”比比皆是。如果我们还用工业工程技术看待加工产出的话,我们的学生必然是在标准化下高度一致的被程式化、程序化的产物。我们的评价就不会是基于发展的评价,仅仅是一种管理手段而已。我们的师生关系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民主、平等。而健康的师生关系性质深刻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我们的很多课堂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不会提出问题,即使提出来的很多问题,不是简单的判断,就是没有价值的伪问题。我们的教学就是把学生所有的认知问题解决了似乎就是好的教学,教学似乎就是终结性的闭合系统。我们经常讲“认知”、“理解”、“把握”、“综合运用”,从心理学角度能够讲清以上概念的,不甚了了。所以我们常常在课堂上听到或看到这样的场景——师:懂了没有?还有什么问题?生:懂了。造成中国学生不提问题甚至懒于思考问题,不发散思维,缺少批判性思维,是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的根本原因。任何课堂教学都是要动用一切可能的资源、手段、策略将学生已有的认知平衡要打破,探究之后达到新的平衡。教学就是这样一个打破平衡达到新的平衡,循环往复的过程。请问:我们打破了学生的什么?教学,教学,就是教会学生会学习。学生的学习行为真正发生了吗?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乃是自我教育。学生的激情、求知欲望、主动性、合作性在课堂上体现了多少?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吗?得到了什么?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企图增加学生的研究意识,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有基本的研究意识、能力。而我们在很多时候不是通过研究打开学生求知的欲望大门、创造的梦想大门,不会激励学生表达不同,学生缺乏梦想和激情。课堂中人人不能成为各种资源,实现不了共享。也缺少民主的高效的学生话语权,合作学习,对话教学徒有形式。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教无定法,但又不得不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教育教学是实践科学,就必然要不断反思、反省、修正。这不仅是教师的任务,更是学生的任务。现在是分科教学,尽管科学发展和教育发展,要求学科融合,但是在当下,我们的课堂还缺乏学科文化氛围。学科方法的教育还不成体系。学科精神还需要大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