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 : 学生出错的地方
一次听教师讲课后的座谈时,讲课教师觉得课没讲好,学生答问尽出错。在会上,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学生全答对的课好,还是有学生答错的课好?
我给大家讲了一个教学案例:
一节语文课,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慈祥”一词的含义。一名学生回答说:“慈祥就是满是皱纹的脸。”
教师甲:“不对!坐下,哪个同学知道?再说。”接着点了好几名学生都没有答对,最后教师把正确答案告诉了学生。
教师乙:“慈祥可以从哪里表现出来呢?” “脸上。” “对,你刚才的想法有正确的地方。但能不能说慈祥 就是脸呢?” “不能。” “是不是所有的脸都能表现慈祥呢?” “只有老人的脸能表现慈祥,” “你的说法非 常正确! 那是不是所有老人的脸都能表现慈祥呢?例如老巫婆也能表现出慈祥吗?” “和蔼善良的老人才是慈祥的。”……就这样,教师一步步引导,最后使这学生得出“慈祥”是指老人表现出“和蔼安祥的神态” 的词义。
上述教学案例中哪位教师教得好是不言而喻的。教学刻意追求学生答问、作业等多方面的正确,一个学生答错了,不作分析引导就接着要第二、第三个同学回答,只到正确为止,这样的作用并不大。我认为,不要怕学生出错,要明白,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如果教学过程是学生对答如流,处处正确,那要么是教学目标太低,要么是排练后的表演。不能真正达到教育目的。我们不要怕学生出错,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和表达,要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启迪,引导学生由“错”走向“正确”。教学才真正是水到渠成。
教师应有正确判断、分析学生“出错”的能力,能从“错”中找出合理因素,能从“错”中找到走向正确的途径。特别不能只是根据“标准答案”而把学生新的正确的东西判为错误。例如,一位小学一年级教师教学生看图学儿歌《风》:“红旗飘,树枝摇,草低头,花弯腰。”有一名学生说:“我不用看,就知道风来了。”这位教师认为他离开了教材图画,判定回答错误。其实这名学生觉得风来了能感受到,不用看其它东西。这对教材来说是一种创新的答案,我们怎么能否定呢?
教育工作者要允许学生出错,但要尽量减少自己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