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制度改革已有30年,高考制度的改革为国家选拔和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但随着这种考试制度和用人制度的延续也是中学生中出现了一种厌学现象,并且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和凸出,家长越来越多的感到孩子难管,教师越来越多的感到学生难教,孩子和家长的矛盾越来越难解决,教师的尊严越来越少,究其这种现象的产生是什么?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厌学,那么学生厌学的原因又是什么?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一、家庭方面
现在的中学生家长大多是在高考制度改革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经历或感悟到知识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所以当自己的孩子刚刚学会学习的时候,就灌输给他们一种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并且时刻都想自己的孩子的未来能够靠知识来支撑,从他们呀呀学字开始就把他们困于方寸之室五更早起读诗词,夜半三声一加一,入学以后,今天补英语,明天攻理化,节假日学钢琴,寒暑假练太极。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在家长的功夫中荡然无存,孩子们戏耍的蓝天在家长庇护中悄然消失,孩子们每天都在学、学、学……
二、主管部门方面
现在的教育局、教研室对每个学校的考评中很多是以一年中考上几个重点高中,在学科竞赛中排到第几名来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小学每年的抽考占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中学的抽考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然后给你排名次,发奖杯,评为先进教育教学单位,先进教育工作者。教研室名不符实,不教不研,成了考试室,教研员成了监考员,考试成了教研室的主要工作和任务。考、考、考,考试成了考评教师的法宝。
三、学校方面
当国家发现应试制度对青少年造成的危害之后,教育部很早就提出了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要求各中小学从素质教育入手改变学校中存在的危机。但是,各中小学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依然我行我素,要求学生早上入校,晚上回家,一天10多小时的在校时间,每天十几节的课堂教学,三尺讲台,教师滔滔不绝,学生默默耕耘,周考,月考、中考,末考,进几名、退几名、第几名。以学分定优劣,以名次发奖状,孩子们在这种日日竞争中你追我赶,唯恐落后。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这种激励方式使学生每天像上战场,而且有的孩子总也赶不上,长期的压抑是他们精神上受到了多大的打击,于是出现了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再学也是倒数第几,那就不学了,不学了还是倒数,何乐而不为。厌学、厌学、厌学……
四、教师方面
在应试教育下,学校的管理很多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决定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很多教师就以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为己任,每天把学生拴在考试题上,做了一题又一题,做了一遍又一遍,教师在题海中飞奔,学生在题海中遨游。学习成了做题,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学生成了教师捞取业绩的工具。更有甚者,教师以培优为名,每节课只以优等生为标准,看优等生会不会,讲难题,怪题,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成了陪读,什么也听不懂,什么也学不会,每天的作业只能抄抄应付,至于在校一天学了什么,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
五、社会方面的原因
现在社会虽说是知识经济的社会,但是在很多时候和很多部门的表现并不全是这样,学生在校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但走入社会之后还不如在校中门门不及格的学生,也就是学校中的所谓差等生,更何况差等生的家长通过关系还可以把他们从一般职员提到领导阶层。而优秀生因为家长无职无权自己只能自谋职业,艰难的生活在生活的竞争中,这些想象也严重的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他们觉得学习再好,不如有个好爸爸,成绩再好,不如有个好家庭,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学生的心里扎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