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会员注册 | 代理加盟 | 地区家教:

 

首页
家教咨讯
网站公告
服务内容
在线留言
欢迎您来到桂林满分家教 免费家教发布 | 学员搜索 | 忘记密码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免费注册教员会员 | 免费注册学员会员
职场资讯
网站公告栏
站点公告
申请链接及加盟合作
会员必读
新教员必读
新学员必读
家长加油站
家教网的权利与义务
教学资源
学生习作展示
小学题库
初中题库
中考专题
高中题库
高考专题
桂林教育直通车
试题下载
学习方法
桂林中考信息
桂林高考信息
桂林教育新闻
桂林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热点教育资讯
热点新闻资讯站
我们的辉煌
成功案例
 
“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
2010-02-02
   “中国妈妈”(Chinese Mom)成了美国校园贬义词!日前,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在美国学生、家长眼中,“中国妈妈”爱攀比,在孩子的教育上永远以别人为标杆,人家孩子学钢琴,“中国妈妈”的孩子也要学;人家孩子考上哈佛、耶鲁,“中国妈妈”也会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因此,“中国妈妈”成了美国高中生口中的讽刺语。 

    在美国学生眼中,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妈妈像只老母鸡,孩子如同小鸡,总要靠母鸡的翅膀来保护。不少妈妈对此感到委屈,认为“中国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也有家长反省,认为潜意识里的溺爱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通常来说,一个人的一生离不开四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而人的启蒙阶段,最重要的是来自家庭、来自父母的教育。在家长中,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有句名言就说“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世界”,因为童年影响一生。 

    美国人将“中国妈妈”当成贬义词,并非人家有意妖魔化“中国妈妈”,应该把它看成是对“中国妈妈”的一个提醒、一次警示。在西方家庭,孩子说自己喜欢做面包,长大了要做个面包师,父母是高兴的、鼓励的;如果换作中国家庭,父母要是听到自己孩子的“志向”是做个“厨子”,大抵会一脸不高兴,认为孩子“没出息”,脾气暴躁的家长甚至可能抡起巴掌掴过去。 

    管得太多太死,孩子没希望。溺爱、攀比、模子化,把我们的孩子弄成了火柴盒里统一的火柴一般,彼此同一个“身材”、同一张“面孔”。人本来就是多样性的,教育生态当然要多样性,“因材施教”就是这个基本道理。而且社会上的岗位也是多样性,需要各种各样有个性、有特点、有特长的人。可我们的学校教育,仍未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和阴魂。家庭教育则是跟着学校教育走的,同样也属于“计划教育”,根本无法培养个性人士、尖端人才。 

    好的教育,是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好的品格、好的德行,知识多学一点少学一点,并不是第一位的。而管得太多太死的家教,往往顾不及品格品德那码子事。在“攀比教育”中,甚至会激发学生的嫉妒心中的兽性。某地就曾发生过邻居两位学生一个杀伤另一个的悲剧,起因仅仅是由于两位考试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被家长比来比去,你第一还是我第一,于是一个就去把另一个“干掉”了。 

    管得太多太死,不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使孩子没有任何自我发挥的余地,甚至可能比责骂、羞辱孩子效果更坏。中国的家教,总喜欢把孩子的一切给规定好、安排好,生活要安排好,人生也要安排好,目标给你定好了,道路给你找好了,等等,等等。要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那简直是做梦。中国妈妈和中国爸爸,确实是世界上最辛劳的,但最终却可能是只有苦劳不见功劳。孩子最后都成了一生安分的人,没有自我突破,更别谈社会突破了。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让孩子自由成长。“自由”当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门既科学又艺术的教育孩子的学问。这其中,最需要“无为而教”的那种洒脱。(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C)2008-2010 桂林满分家教 版权所有   桂ICP备09011365号
未经本家教网授权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任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