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家校不一的几点原因
成长环境不同,造成孩子家校表现不一
孩子在家和在学校表现不一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往往溺爱有余,管教不足,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懒惰、依赖、自私,对父母不尊敬等坏毛病,成了家里的“小皇帝”。
到学校后,孩子由家庭的核心变成了众多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失去了特别的关心和照顾,一部分孩子由于心理调适与平衡能力较差,便容易出现这种在家校截然不同的性格差异。再加上不少老师和父母只顾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因此很少就孩子的思想品德进行必要的沟通。
教育氛围不同,造成孩子家校表现不一
一般来说,每个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幼小,他们需要根据成人不断的肯定或否定来确定自己言行的对与错。老师总是用表扬或批评来反复提醒孩子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对的,孩子就会避免做一些讨老师批评的事情,多做老师喜欢的事情,自然就成了“好学生”。
而家庭的氛围比较宽松,父母的威信不如老师,缺乏有效的奖罚机制。在家庭里,孩子表现的优劣,没有立即得到奖惩,孩子的表现与父母的教育和期望之间的差距就会一步步加大。父母可能会觉得孩子做对了是应该的,不用表扬;同时父母也总是能容忍孩子的过失。久而久之,父母的威信就失去了,孩子自然就会在家校之间表现不一了。
孩子需要情绪发泄,造成孩子家校表现不一
还有一种原因则是,孩子在学校当好学生感觉太“累”,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也难以发泄,于是回家后便发泄在父母身上。
社会心理学认为,为了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个体常常把自己隐藏起来,这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孩子置身于学校这个公共的环境当中,总是不自觉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自己良好的一面,以博得他人的赞赏。
同时,学校有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可以很好地约束孩子。同学之间的竞争,也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压力,使得孩子在学校比较“中规中矩”,给人以好学生的印象。而家里却是一个人最放松的地方,完全不需要掩饰什么,所以有些孩子就会“为所欲为”了。
这种家校表现不一的情况,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不可轻视。
二、 孩子家校表现不一,父母该如何对待
少些溺爱,多些平等
“众星捧月”使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导致孩子变得自大、自私和任性。因此,父母应改变教育模式,对孩子要爱严相济,建立平等健康的家庭关系,这样有利于孩子较快地适应由家庭环境向集体环境的过渡,实现家校表现一致。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对于那些表现出自卑、孤僻、抑郁、任性、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孩子,学校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指导,给他们更多的关心,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父母与老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承受各种压力的心理素质,培养孩子的心理调适和平衡能力,多为孩子创造自主自立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还应积极为孩子创造群体环境,使孩子有机会与同龄人交往,培养孩子的集体认同感。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应区别对待,该拒绝的应以适当方式加以拒绝,以免孩子产生优越感,养成任性、倔犟的性格。
建立家规,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作为父母,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规定一些家庭纪律。比如上学离家和放学回家要告诉父母,客人来访要礼貌迎送,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要自己做,按时起床就寝等等。在规定这些家庭纪律时,要讲清这些规矩的意义和要求,取得孩子认同,在实行时要督促孩子坚决做到。孩子做到这些要求,父母应给予适当的表扬;如违反了,则应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遵守家规的习惯。
给孩子一个发泄情绪的出口
父母应该对孩子抱有一种宽容的态度,让孩子在家里得到应有的放松,让孩子的率真性情得以流露。正如中学生小玲所说:“我在学校委屈了一整天,回到家不放松一下,怎么受得了?”对于这类“两面派”的孩子,父母和老师不必大惊小怪。但是孩子对父母长辈的不尊敬态度,父母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应该让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家里可以放松自己,但是这种放松不意味着放肆,有些规矩必须遵守,比如尊重长辈。
家庭学校,加强沟通
在与老师交流沟通的过程中,父母应采取积极态度,不仅要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更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思想、言行和人际关系等等。如发现孩子在校、在家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就应立即与老师配合,努力探寻原因,积极帮助孩子加以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