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用功术1:读一小时不如读五十五分钟
要让孩子能够耐得住长时间做功课的方法之一,是一种叫做“时间的拍卖方式”的做法。 如果你想要孩子做“一小时”功课,那么就把这“一小时”时间稍微缩短,指定他们做“五十五分钟”或“五十分钟”。事实上,这五分钟或十分钟虽不算多,但是在心理上,却有好几倍差别的效果。也就是说你叫他做“一个钟头”,和做“五十五分钟”的功课,感觉上的负担,后者要比前者减轻好几倍呢! 猛一看,这好象是在骗小孩,但效果的发挥,并不是基于“小孩才会上当”等玩笑式的理由,其实我们大人也一样。就像百货公司大拍卖时,两千元的东西,如果改成一千九百元时,顾客就觉得便宜多了,而立刻买下来。这心理是完全一样的。 一个钟头的做功课时间,如果孩子“不肯买帐”,那么就“降价”变成五十五分钟,好象“便宜了”,于是孩子欣然接受,“买”了做功课的时间,这就是为什么“时间的拍卖方式”有效的理由。
小学生用功术2:一天做几小时的功课才算有效率
有一阵子流行过一句话“四上五落”,意思是说要考上一流大学,一天睡眠不得超过五小时,否则就会名落孙山。这句话确实在日本风行过一阵子,可是对考上一流大学的学生追踪调查的结果,发现他们每天几乎都睡足八小时左右。 孩子一天应该做几小时功课才适当? 就算是高中生,从学校回来以后,在家能够集中精力用功的时间,以两小时到四小时为最大限度;而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小学生,顶多以两小时为限,再继续读下去,效率不但不能和时间成正比,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身心,结果造成孩子讨厌读书。 有不少家长常沾沾自喜地说:“我家的孩子从学校一回来,就关在书房,除了吃饭时间以外,都不出来呢。”其实,孩子就算躲在书房也未必一直都在读书。做功课与其求量,不如求质。家长必须了解这点,及时把孩子从书桌上“解放”出来。
小学生用功术3:每一科目的用功时间一次多少最佳
同一个科目如果需要读五个钟头时,一天读五小时好,还是分成五天,每天读一小时好? 前者称为“集中学习”,后者称为“分散学习”。一般来说,以“分散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以某项作业的实验来看,同样的作业二十次集中做,和一天一次分为二十天做,两相比较,每一次的作业效能,后者确实比前者高出百分之三十。就像人一天要分三次吃饭一样,读书也不能一次读完,必须插进休息时间,分好几次读,效能才能高。 这件事,从纽斯特“对所学的东西能记忆多少”的实验中也获得证实。在学习某一科目时,与其连续强记,不如休息之后再记,才不会使记忆的内容重复搞混,这就是有名的“纽斯特法则”。 考试前一夜的临时抱佛脚效率不可能高,因为一考完之后,前一夜拼命死记的东西,会忘得一干二净,也就是这个缘故。
小学生用功术4:吃饭前后一小时,读书效率并不高
“等饭做好了,我会喊你,现在你还是好好读书。” “吃过饭别东摸西摸的,快点去做功课。” 父母亲常挂在嘴巴上的就是“去做功课”,而且是在吃饭前后的一小时内最常说。世间的母亲似乎都不明白,“吃饭前后一小时”其实是一天里面效率最低的时候。 从生理学上来说,吃饱饭后,全身的活动能量都集中在消化器官,头脑的活动相对地也就迟缓了。 而空肚子的时候,所有的动物都在为寻求食物而四处移动;人类的身心动向,又何尝不是集中于“食物探索行动”中!换句话说,吃饭前后一小时,心力是最不倾向于头脑的时间。 虽然常常有人说:“珍惜吃饭的时间,也要用来读书”,但实际上这时候即使让孩子读书,也只有浪费时间而已。吃饭前后应该让孩子好好休息,以充分储备接下来做功课的有效能量,从效率上来说,这才是上策。
小学生用功术5:功课做到几点钟好
孩子做功课的时间,即使是短时间,要他持续维持紧张状态,在一定时间内达成某种成果,仍是相当困难的。 所以,如果安排孩子读书的时间,尤其是孩子该“读到几点钟”,就更重要了。因为终了时间是要孩子持续努力的一个目标地点啊! 例如你可以把孩子做功课的终了时间,定在“四点为止”或到“七点半为止”。但这种好似告一段落的时间,对一个自律性不如大人的孩子来说,只是一个“四点左右”、“七点半左右”的“大约时间”,因此,难免就会马马虎虎,无法专心到底。 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把做功课的时间,定为“到三点四十五分”或“到六点五十分”这种“中间时间”,那么对终了时间的意识便会鲜明起来,不但“有效时间”提高,同时作业也不至于做得马马虎虎,父母也可以期待他们在那时间之内,充分维持紧张状态。 其实这种“以中间时间代替完整时段”的方法,在大人社会里,例如IBM等现代管理观念进步的公司,已经陆续采用,并有提高工作效率的成果,换句话说,孩子的功课做到几点钟好?父母也可以采取现代管理学上的这种方法。 小学生用功术6:爱玩的孩子以“量”代替“时间” 孩子想出去玩想得不得了,老是注意父母规定的用功时间到了没有,就根本不能把心放在功课上。这时,如果对孩子的“用功时间”加框限制,说“再做三十分钟”或“把作业做到四点钟”,那么,孩子对功课将越发地心不在焉,只会心浮气燥地坐在书桌前磨时间而已。同时,教孩子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把功课做好,也许永远无法办到。 这时候可以试着把指定“读书的时间”改成“读书的量”。 例如,父母不要再说“好好读三十分钟”,而改说“把这练习做一页”或者“把这一张讲义做完”。 象这样指定出一定的功课量,将可使孩子把注意力转向这一定的“量”上,而对他们所在意的“时间”,反而能意识转淡。 这么一来,孩子便从“必须忍耐三十分钟”的消极态度,转变成为“赶快把这些练习题做完”的积极态度。如果运用得当,父母也可以期待比当初“预定的用功时间”更延长而持久。
学生用功术7:记忆之道——早上10分钟
有关对人类记忆的研究,虽然是心理学上一个重要的部分,但若要使记忆更切实,与其立刻复习所记的内容,还不如再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再复习有效。人类在一天里,为了记忆各种事情,而使当时学习的内容与其它记忆重叠;而记忆的痕迹要在头脑里固定,却需要一定的时间。一次记忆的内容,如果完全不复习,则往后记忆的内容会一一消失,头脑里几乎不会留下任何记忆的痕迹。 一般来说,在八、九个小时以内,把一次记忆的事情再度复习,才会记得住。因此前一个晚上所学的功课,在第二天早晨,花上十分钟复习一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做完功课立刻睡觉的话,在那时间里,没有其它事情需要记忆,于是记忆的痕迹不会混乱,比较容易产生记忆的再生。常常有人说早晨的十分钟,相当于深夜的一小时,因此,在早晨上学以前,让孩子面对书桌记忆片刻,可以使前一天晚上所学的东西深深记在孩子的头脑里。 小学生用功术8:心理上的除法 如果孩子一个月要写三百道练习题,父母可以每天分摊计算,也就是“一天只要写十道练习题”;你这么想时,是不是比较轻松多了!? 不错,数量虽然相同,可是把功课细分化了,于是不觉得量多,才能提高效率,这也就是“心理上的除法”。 其实这种“心理上的除法”,在你为孩子定功课进度时,真是最恰当的方法。尤其对精神上还未分化的低年级孩子来说,长期性的展望或全盘性的看法,还很难做到,他们具有只能看见现实的、眼前目标的倾向。换言之,答应孩子一个月以后吃顿冰淇淋大餐,还不如现在给他一颗糖果吃。 “你要一个月做三百页好?还是一天做十五页好?” 即使不需要用这种瞒骗的方法,但是譬如一本三十页的练习簿,与其沉重地放下,叫孩子一个月把它做完,不如每天撕下一张交给孩子。这虽是小小的技巧,却可以说是消除孩子沉重压力感的“心理上的除法”的巧妙应用。 小学生用功术9:考完试后立刻检讨,学习效果好
小时侯,学校一考完试,心里就记挂着不知道自己的答案对不对,于是一回到家,立刻找出教科书和参考书来查个究竟。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 在学习理论上,这种人类的心理已经引起注意,而所谓“即时确认”的想法,正被实际教育的场所引进并研究中。也就是说,人类想要知道结果的欲望,在刚刚做完某一作业的时候,欲望最高。换句话说,这一作业刚做完的时候,对该作业的关心度和动机最强。这种想法,在美国盛行的程式学习中,也已经被引进,学生在一一回答给他们的问题的同时,可以利用机器,立刻知道结果,真正运用了“即时确认的原理”,以提高学习效果。 根据这种原理,刚一考完试时,可以说正是用功的绝佳机会。在父母亲的想法里,让孩子考完试后,轻轻松松地玩一玩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刚考完的“即时确认”,其实要不了太多时间,却很有效果。 因此,如果能利用这个机会,只要极短的时间,就能得到很大的学习效果。 小学生用功术10:新学期刚开始,正是用功的好时候
令父母亲束手无策的不良少年,一旦处于不同的环境,往往会完全脱胎换骨;一个对公司的业务感到绝望而失去工作意愿的上班人员,换一家公司,可能会变得令人刮目相看,积极勤快地开始工作起来。这些例子,就经常可以听到。如果给它一个名称,也许可以称为“履历抹消”的效果吧。过去不良的印象,从自己心中消失,在新的环境里,产生一种愿望,希望自我更新。 相同的现象,也常常发生在新学期刚开始时孩子的课业上。前一学期因为成绩低落,而完全丧失自信的孩子,在经过一段漫长的假期之后,已经完全忘记以前讨论的印象,而兴致勃勃地准备开始用功了。很可能他们对自己这种心理状态的改变,并没有注意到。可是身为父母的人,如果在“履历消失”效果最好的新学期开始,不知道加以活用,以增进孩子读书意愿的话,那未免太可惜了。 新学期开始时,在孩子的头脑里,暂时从“能”与“不能”的评价中解放出来,呈现出一片白纸状态,这时,让他们集中精神在密度较高的功课上,就好比在干燥的沙地上注入水分一样,必然能够快速地在孩子头脑里储积下更多新鲜的知识。 小学生用功术11:拟定的目标愈具体用功愈有效率 在指导孩子做功课的时候,你是否常在进度上要求多一点?譬如说:“到九点为止,能做多少尽量做。”或“尽量做快一点,做多一点。”采取故意把目标弄糊涂的方法。 这种指示法的背景,除了父母考虑到不愿意勉强、加重孩子的负担量之外,还有暗自期许并打算:“如果具体要求孩子在几分钟内做几题,万一他们有能力做更多,那不是‘损失’了吗?何必多此一举呢?” 但是这种担忧和打算,其实对孩子的作业效率,绝对不会“尽量”提高。因为人们在对自己课以某项作业时,这作业的目标越具体,则为达成这目标所做的努力,也会变得越具体,而且这目标是否达成了,也比较容易判断。因此,不仅止于“尽量多做”,而且最好进一步确定几分钟能做对几题,拟定以时间、量、质为基准的具体目标,才更理想。 小学生用功术12:看得入迷时,何妨等一会 正在兴致勃勃看推理小说看得入迷的时候,忽然电话或访客来了。看到一半被打断,实在没有比这更令人心神不宁的事了。耳朵也听 不进去对方在说什么,这对来客虽然是一件很失礼的事,可这边的全幅心思,依然还在刚才读到一半的推理小说上。这是因为某个情节正推向完成的途中,让人情绪紧张而兴奋,若不到完成,这种情绪便无法解除。 孩子也是一样,看到一半的漫画,或已经开始看的电视,如果中途被打断,要他们“好了!做功课的时间到了”去做功课时,也会引起和这完全一样的现象,他们心不甘情不愿地坐在书桌前,却心不在焉,还在想着刚才的漫画和电视。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做功课的效率自然不会高。 遵守自己所定的做功课时间,虽然很重要,但是时间不是为了要遵守而定的,是为了提高效率而定的。如果该做功课的时间到了,可是他们却正在迷于漫画或电视时,可以把时间稍微调整,等告一段落的适当时刻,让孩子紧张的情绪放松以后,再要他们去读书,才比较明智。
小学生用功术13:先苦后乐的“目标倾斜”法
根据问卷调查,对于有低年级孩子的家庭来说,父亲最烦恼的问题就是看电视与做功课不能兼顾。不管习题再多,或是明天就要考试,孩子一碰到他们忍不住想看的节目,就会把读书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对于这件事情,父母往往会觉得没办法。其实象这样能让孩子着迷的电视,巧妙运用的话,反而可以增进孩子用功的效率。 幸亏电视节目不像孩子的其它玩具一样,随时随地可以带着跑,电视节目的时段是固定的,而且看的地方不是客厅就是餐厅,总是父母亲眼前看得到的地方。因此父母可以事先了解孩子想看的节目,而这节目播映前的一小时或三十分钟,可以订为孩子做功课的时间。 这个方法,不仅能发挥孩子养成固定生活习惯的效果,同时也学到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类在努力工作或读书时,“痛苦”作业的前方应同时安排有快乐的报酬。也就是说,不管多么痛苦的作业,如果前面有自己最期待的东西,就不太觉得痛苦了。 一想到做完这功课,就可以看自己最喜欢看的节目,那么不管是多么不喜欢的科目,都会觉得不痛苦了。这就叫做“目标倾斜”!表示人类在接近目标之前的时刻,学习曲线会显著地上升。 而且这做功课时间的设定,是在公开准许孩子看他喜欢的节目之下决定的,因此,孩子应该不会有意见。甚至因此而稍微比平常多加一些课题,孩子都能轻松愉快地消化掉 小学生用功术14:先痛快地玩,然后好好读书
目前美国有一种受到各方瞩目的“开放计划系统”(Open Plan System),实施开放式教育的学校,让孩子自动自发地拟定游戏与读书计划,已获得相当的成果。而从这些孩子所定的计划顺序来看,几乎都是在一天的开始先彻底地玩耍,然后才开始读书。 这点最能够表示孩子的心理。也就是如果有“想玩”的行动,那么就先让它彻底发泄出来,等到处于“玩腻了”的心理状态时,再让孩子读书,那么他就会专心定下来了。 其中也有一些孩子是整天都想玩的,然而这些孩子玩了几天之后,反而整天读起书来。在我参观过的一所山姆希尔学校,居然有孩子是整年玩耍之后,第二年整年集中读书,成绩反而变好的。 许多为了孩子不肯用功而叹息的父母,常会说“出去玩以前,先把书读好”或“把习题写完再去玩”,反而往往得到反效果。 “好好玩耍,好好读书”这句话,正是“先好好玩耍,然后好好读书”的意思 小学生用功术15:闹钟响起之前,功课已经做完
当我遇到截稿时间迫近时,常会把闹钟设定时间拨好,然后伏案赶稿,当然闹钟是放在眼睛看不见的地方,不过这样做的话,我就会精神紧张地要把工作赶在闹钟响以前做好,这倒真的能使事情很顺利地进展。也就是说,希望闹钟未响之前完成工作,变成一人努力的目标,结果确实就在限定的时间前把工作赶完了,这个方法应用在孩子的读书上,或许有用。 通常父母叫孩子读书的时候,往往是指定到几点或到几页为止。只提出时间或数量,这样不太能够提高对读书的紧张感。说得极端一点的话,也就是孩子很可能在你所指定的时间内,面对书桌发呆;或者可以在二十分钟内完成的功课,却拖拖拉拉地磨上一两个钟头。尤其是测验读书成果的考试,不得不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完定量的试题。因此养成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完一定分量的习惯,不用说,对提高成绩是绝对有关联的。 于是,闹钟便成为很好的武器了。能在闹钟响以前做完功课,孩子的高兴程度会更加深一层,而只要这种成功的体验累积多了,孩子自然也就变得更加喜欢读书了
小学生用功术16:先想好顺序,效果比较好
当几种工作重叠时,思考先做哪一项是相当花时间的。对孩子来说也一样。当天之内必须做完的功课,往往有算术习题、国语复习、理科的预习等三、四种之多,如果等到该做功课时,再来考虑该先复习或者该先预习,那么单是考虑这顺序,就会占掉大半该做功课的时间了,这种做法实在很浪费。 为了防止时间的浪费,可以在孩子放学回家,还没开始做功课之前,趁着给他们吃点心的时候,就先若无其事地问“今天要做什么作业?”然后可以给他们一点建议“就从算术习题开始做吧!” 让孩子自然地对什么该先做,然后做什么等,心理上有个准备,使他们对什么该最优先做,什么可以往后挪,大致有个整体构想,等到要做功课时,就能不必分心于其它功课,而且可集中精神,发挥用功的效果。这比花很长时间面对书桌,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做,而白白浪费时间,要有效得多了。
小学生用功术17:先让孩子复述当天所学,再做功课 要想提高孩子的成绩,与其研究让孩子放学回家后该读几小时好,或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参考书好,还不如弄清楚孩子每天听课是不是都认真听懂了。 孩子如果能够在学校好好听课,那么父母即使不严厉督促他做功课,相信他们考试还是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到普通的分数。反过来说,只要看看考试分数,就可以判断孩子在学校是否认真听课。 如果你的孩子成绩不太好,那么首先每天做功课以前,可以从“听”他们复述当天所学到的东西开始。如果孩子知道回家以后,母亲(应该“父母”)会问起上课的情形时,那么就算不太乐意,也不得不认真听老师的话了。而且让孩子讲讲上课的内容,是一种最好的复习,也是把当天所学到的东西,再一次印入孩子脑里的一种手段。此外,从孩子最容易说出来的方面开始读,是一种最佳的助跑,可以使接下来的做功课,象接力赛跑一样,顺利而带劲。翻开教科书或参考书印证学习时的效率,也保证一定会提高很多。 小学生用功术18:做功课的休息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 无论读书、做事或运动,一开始做时,总是不太起劲,可是过一会儿,等事情上了轨道之后,便开始顺利起来。换句话说,一开始做事情,需要一点准备运动的时间,在心理学上,这称为“心理调整”(mental set)。 不过这种心理调整如果还没做好就开始做事,那么时间不但会白浪费,而且工作效率会低落,往往因此而不能顺利做好事情。所以在读书或工作之前,先把桌上整理好,就象打棒球以前,先轻轻挥棒一样,也可以说在做心理上的准备运动。 这些准备运动之后,读书的引擎已经开始充分转动,可是随着时间的进程,疲劳与厌倦也加重,效率渐渐降低。这时如果能适时休息一下,就能使引擎再度恢复效率,可是困难就在于这休息时间的长短。因为如果过短的话,疲劳还恢复不了,白白辜负了休息;相反,如果过长的话,那么好容易做好的心理调整也散失了,又必须从头开始做准备运动,反而降低了效率。 那么,小学生做功课,中间需要休息多久才适当?从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来看,以五分钟至十分钟最恰当。 也就是说,同样要他们做功课两小时的话,以学习二十分钟、休息十分钟的反复实施,最能提高效率。你如果要成为孩子的好教练,那么不仅需要注意孩子的用功时间,更要注意他们的休息时间。 小学生用功术19:休息的时间到了 我所知道的一家公司,中午休息的铃声一响,工厂的电源同时关掉,一切的作业都完全停止。根据厂长的说明,虽然有些单位的工作才做到一半,但中午休息时间一到,就完全停下来休息,这是提高下午工作效率的秘诀。 确实,对于恢复疲劳来说,休息时间的初期最有效,接下来则渐渐缓和;如果休息时间不好好休息,那么疲劳还会残留下来。 读书也一样,预定休息的时间一到,就算是功课才做到一半,如果不好好休息的话,将会大大影响接下来的学习效率。换句话说,做功课的时间表,与其遵守开始的时间,不如遵守结束的时间来得重要得多。 譬如虽然开始时稍微晚了一点,但如果养成严守结束时间习惯的话,开始时所延迟耽误的部分,会想办法在时间内补过来。最不好的现象是,休息时间还不离开书桌,把用功的余波带进休息时间。任何学校里都有一些学生,在中午休息时间也不出去走动一下,其实这种用功,很可能是反而妨碍了用功。 小学生用功术20:结束前预告剩下的时间可以提高效率 德国心理学家克雷培林(Emi l Kraepelin)研究出让一个人做单纯的数字计算来判断他的性格的方法,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克雷培林测验。在这种测验中,无论什么性格的人,在测验的最初和最后,都明白显示出效率远比中间高。就算不提克雷培林,相信任何人在运动时,也都经验过,做事的最后阶段效率会提高。这种效率,不妨拿来应用在提高孩子做功课的效率上。 例如孩子做功课快要结束时,不妨预告一下剩下的时间“还有五分钟”,或者“只要再做五题就好了”,或告诉他们剩下的题数也可以。父母亲在时间的最后所提示的一句话,不但给孩子马上就快结束了的心理安慰感,同时也必然能激起他们“再拼一下”的心情。 如果是大人的话,还剩下几分钟,还有几题才做完,自己当然可以判断,可是对小孩来说,他们却不容易判断,也很难自己活用这种效果。因此,父母如果稍加费心,那么同样的三十分钟,也许效果却能提高许多。相反的,从头到尾陪着孩子,紧密督促,反而不是好办法。 小学生用功术21:功课做腻了,不妨换个科目 常常听一些父母抱怨说:“我家的孩子真没耐心,十分钟的书都读不下去。”若观察这些父母对孩子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时,往往会发现,不是“不行不行,至少要再读五分钟”这种“持续强制派”,就是“真没办法!好吧,休息一下再读”的所谓“暂时解放派”。要不然,就是一面摇头叹气,一面让孩子随心所欲的“全面投降派”。 除了“全面投降派”,前面所提到的两派,结果也大同小异。“持续强制派”结果只增加了孩子做功课的负担感,而“暂时解放法”的“暂时”,则变成“永久”。二者的下场,都是无法让孩子再回到书本上。 其实这些态度,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觉,那就是孩子“很容易厌烦”“没有耐心”,并不是对“做功课”本身,而是对同一个或同种类的作业。其实每个人对同性质的事,继续一直做,都会变得“厌烦”的,心理学用语称为“心理饱和”。 如果对同种作业,已经达到心理上的饱和状态时,接下来即使想继续做下去,也一点都不起劲。可是对于性质完全不同的东西,即使需要颇强的紧张度,因为还未达到心理饱和状态,因此可以产生新鲜的意欲。这就象吃牛排吃得很饱了,可是换一道生菜沙拉,却也还吃得下。 所以,同样是“做功课”,如果一直在做算术,确实会腻,不如换一个科目,无论语文还是社会科,孩子会十分愿意,而且能继续读下去。如果父母错以为他们对做功课厌烦了,从而疏忽了孩子充分剩下的读书意愿,父母就白白丢弃了可以使孩子成绩提升的机会。 小学生用功术22:离开书桌才算真正休息 不用说,做功课中间的休息,是为了缓解疲劳,让做功课的心理状态松弛一下,以便提升接下来的读书效率。因此,在考虑做功课的方法的同时,也要把休息方法当成一个问题。可是,父母亲似乎对做功课的方法很关心,却不太关心休息的方法,甚至有些斯巴达式的父母,一味认为休息只是浪费时间,因而让孩子连续两三个钟头面对书桌。 就算没那么严重,还是有不少父母亲,只送一些点心或茶水到孩子的书房,然而在做功课时间结束以前,不让孩子走出书房一步。也许父母认为,孩子好不容易定下心专心读书,如果让他们一离开书桌,恐怕就不想念书了。这种做法,其实和斯巴达式没有什么大差别。休息还是不算休息。 因为如果休息时,还让他们保持和做功课时一样的状态,那么做功课的紧张状态依然持续,心理上的紧张就无法消除了。因为只有在远离做功课的状态下休息,才能缓和心理的紧张。因此,不管多短的时间,做功课中间的休息,一定要让孩子离开书桌。 小学生用功术23:先把书桌整理一下再做功课 当我要开始着手做一件大事时,并不立刻开始做,却先整理书房。这有两个理由: 一是在整理之中,可以把前面的工作和接下来的工作完全分开,以便完成新的心理准备。 另一是由于这一整理,可以除去一些和工作无关的多余而繁琐的东西,让接下来的工作可以非常顺利地进行。 还没习惯于读书方法,容易对周围事物分心的孩子,相信更需要这种心理上和物理上的准备。 如果孩子不能集中精神于功课上,总是安定不下来时,不妨暂时停止,让他们把周围使他们分心的玩具和书等整理整理,也是一个方法。与其一开口就有“快点做功课”的责备,还不如“把书桌整理一下”这句话,更能深植孩子的读书意愿,并提高做功课的效率。在做功课之前,即使光让孩子自己削削铅笔,也保证比直接做功课效果要好。 24、先从喜欢的科目读起 越是不喜欢、不拿手的科目,越需要每天反复多看。可是孩子偏偏念不下去,就是勉强开始读,也因效率不高,而更觉得自己不行。这种恶性循环,最令父母头痛。可是由于父母内心焦急,总觉得不行的科目需要加强,于是每次都让孩子先从这些科目开始读,这倒有必要重新检讨一下了。 英国有一家采取开放计划系统的学校,每天早晨让走进教室的学生,先从自己想读的科目开始读。所谓想读的科目,大多是孩子喜欢的科目,得意的科目,因此,读起来自然又快又顺利。等孩子两三下就把功课做好,并得意洋洋地拿去向老师显示成果后,才转移到下一科目。 做完得意科目,进入不拿手科目时,如果中途遇到困难而停滞不前,老师也不会让孩子满脸忧伤地趴在桌上,反而会让孩子站起来到处走走,看看同学做功课,让心情转换一下,才再度回去面对问题。如果学生实在受不了,想要放弃时,老师会立刻问道:“做得怎么样了?” 我们的学校,目前要想这样做也许不可能,不过在家里,却可以充分活用这种想法。每天做功课时,先让孩子从拿手的科目开始做,其次再趁着顺利的余势,转入不拿手的科目,一定能够大为提高用功效率。 25、讨厌的科目,不妨由简单处做起 每个人最不愉快的,莫过于有人让他们做自己讨厌的事。既然没有心情去做,当然效率不会高,同时也更不愉快,最后甚至觉得去做这件事非常痛苦,结果干脆放弃不做。孩子就算不至于讨厌做功课,至少也不算喜欢,碰到他们讨厌的学科,很可能一看到课本就想逃跑了。因此,如果不想点办法,却硬要勉强他们读,只会导致孩子越来越讨厌这科目。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建议你让孩子从非常简单的地方开始做。 本来所谓“讨厌”这种情绪,往往是由一部分原因引起,而扩大到全体的。因此,必须由某个地方下手,把这种关系切断,所以有必要从简单会做的地方开始用功,也就是先消除孩子心理上的反感。假如顺利的话,反而会使孩子转变情绪,即使讨厌的科目,也渐渐变成喜欢的科目。 26、成绩退步的孩子,请用“倒回学习法” 孩子的成绩退步,或跟不上进度时,父母往往被“现在”的现象所蒙蔽,而希望孩子能超越“现在”,早点进步。于是一味采取“前进学习法”,以便迎头赶上。造成这种倾向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学校的教学总是不断往前进。 其实对于成绩退步的孩子来说,这种“前进学习法”只是徒然使不懂的地方累积得越来越多,一点帮助都没有。孩子真正需要的,应该是从现在不懂的地方,一一倒推回去,检讨前面的阶段,这种“倒回学习法”才能找出症结所在。 有一位名叫普雷西的学者,提倡了一种叫做“分枝方式”的方法。就是当学生无法解答一个问题时,便让他们做比那个问题更普遍的问题,如果还是不行,就再给他们更基本的问题。正如树枝由末端渐渐倒回分枝,再至主干,追溯出问题的根本,找出毛病的“病根”所在一样。 根据这种方法,用“倒回学习法”,找出不懂的原因,克服之后,便能很快地回到“现在”的进度里了。 27、如何防止孩子粗心大意 孩子成绩无法提高的原因之一,在于粗心大意,不信,看看他们的算术考卷就知道了。 明明有实力,却为了一点疏忽而无法提高成绩,对孩子不用说,一定很难过;对父母来说,也觉得非常遗憾。因而要孩子去补习,以便多练习做试题。可是,多接受模拟考试,并不能防止这种粗心大意造成的疏忽。 疏忽的原因,其实在于太钻进问题的细小部分,也就是被问题淹没了。 以算术来说,如果精神太集中于细小部分的计算,结果反而疏忽了几位数或小数点。因此平常明明会做的题目,到了考试的时候却答错了。正如有一句俗话说“见树不见林”的现象一样。 对于经常犯这种粗心大意毛病的孩子,与其让他们多接受考试的机会,不如训练他们在平常读书时养成“见林”的习惯。例如,当他们练习计算时,先让他们对答案的方向心里大致有个谱,也就是先让他们“看见森林”,其次才让他们仔细看每一棵“树”,即进入细小部分的计算作业。这样做相信对孩子必会有益。 |